解開大澳棚屋木柱不朽的秘密

大澳又有香港威尼斯之稱,周圍都被水包圍,以前的居民以捕魚和產鹽為生。他們最初以船為家,其後逐漸於岸邊興建棚屋作固定居所。你可能不知道,一大間接近400尺的棚屋,靠的就只有那十數根木柱支撐,渡過了一個個的潮汐漲退和風雨。究竟這些木頭藏住了什麼秘密?

大澳棚屋的坤甸木

大澳棚屋的坤甸木​

大澳棚屋建築於水上,初期用岩石作樁柱,但由於長期被海水和石蠔侵蝕,所以第三、第四代棚屋都轉用坤甸木來作支架。

大家可能會誤會坤甸木是指一種樹木的品種,但其實坤甸木是一個地方的名稱;它並非本地原生品種,而是源於印尼。坤甸木密度甚高、能媲美岩石。

它防水防侵蝕防蠔,可以用上百年(其他品種的樹木只可用30-40年),加上漁船的龍骨多以坤甸木作支架,所以當時取材不太困難。

漁民只需要拆下廢棄船隻的支架,就可以建屋,方便又所省成本。

雖然我們可以看到第四代屋的木柱用混凝土包裹,但目的並非進行加固,而是防止漁船碰撞而已。

棚屋結構

因應居民嘅需要,棚屋結構的轉變分四個時期。第一代棚屋為圓桶型棚屋,單層長方型間隔,所以洗手間、廚房和寢室都集合於一起。它以木製結構作框架,建於圓型矮小的石基座上。牆壁以鋁板覆蓋,現在大澳剩下的只有10-20間,大部份都破爛不堪。近觀屋頂, 可看出一些鐵線由屋頂垂下來,原來以前是用來將葵葉串起來作遮風擋雨的。

第二代雖然都是單層長方型間隔,但屋頂改以木製桁條搭蓋 。而石基則改作長型的石基,以減低水浸風險。

由於居民想擴大居住空間,第三代棚屋加建一層主要作寢室。而門外加建一半開放式工作平台,用作醃製蝦醬、曬鹹蛋等等。由於坤甸木柱比岩石更耐用,所以基座自此被李主所取代。

第四代的屋都是分兩層建築,但上層加建一個露台,增加休閒和工作空間。而露台下的是分隔出的廚房和洗手間,令房間和寢室便可以在另一邊細分起來。雖然可見到棚屋的基座被混凝土包裹木柱來支撐房屋,但包裹的目的並非加固木柱,而是避免因漁船碰撞影響基座。

Buzztrees | 嗡嗡樹

香港園藝花藝服務配對平台。

©2023 - 2024 版權所有 Buzztrees | 嗡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