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耕種方法是施用化學肥料和防蟲藥,無容置疑短期內可得到高效率的收成。但有研究指出,長期以這傳統的耕作模式,泥土結構會變得越來越差,甚至需要使用更多的肥料;肥料越多、病蟲害也越來越多。
然而有農友發現,雖然慢慢將農田轉為有機耕種;停止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但還是感覺農田的土壤好像沒有顯著的改善。那麼,究竟問題出現在哪裏呢?
其實,若想要成功轉型至有機栽培,單靠除去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是不足夠的!
藉此,我們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概念!要成功達致有機栽培,種出健康作物的方法,就是要令土壤維持一個多樣性的植物、小動物以至微生物的共存環境 (Soil Biodiversity)。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時我們即使轉型為有機耕種;停用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泥土還是沒像預期中改善」。
近年來,很多科學和農業研究都發現土壤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生物網。我們必須以一個整體去看待泥土,而造成作物健康和泥土結構變差的主要原因,其實是我們不能維持一個有多樣性微生物生活的環境。若泥土中的生態失衡,即使我們施加再多的肥料,也會很容易被消耗掉。情況就好像是,我們沒有調理好身子、增強自己的抵抗力,但卻一直靠服用藥物去治病一樣。
當理解到最重要的方向後,就會知道該如何進行有機栽培。根據經驗豐富的農夫們提出,要使農田愈來愈健康,就必須創造出一個接近「森林生態」的環境。我們先來想像一下森林的生態環境是怎樣的?然後跟着做就可以了。
若能領略到以上的原則,再配合堆肥,便能輕鬆地令農田愈種愈好!具體自製堆肥及使用方法,可參考以下這2篇文章:
需要翻的泥土大部份都源於出現板結,利用翻土以物理方式來把泥土轉成鬆散狀態。但是,一片健康的泥土是不會有板結的情況。這意味著,板結的泥土本身已缺乏生命力,所以我們需要做的;不只是翻土,而是想辦法令泥土慢慢地變成團粒化結構。
每一次翻土,無論是深耕或是淺耕,都會對泥土微生物中的生態造成很嚴重的破壞。因為翻土會打斷土壤當中的菌絲,加上翻起的泥土令當中的微生物暴露於陽光下,所以一般都不建議過度翻土。
若想將農田從板結的結構改善過來,翻土確是無可避免。重點是不要過度翻土。較好的做法是適度翻土時,加入有機堆肥。利用有機堆肥中的微生物逐漸令土壤增加空隙和空氣。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翻土時不要把土粒翻得太細,因為太鬆散會令泥土難以黏在一起作團粒結構。同時,可透過種植綠肥(即豆科類植物)等作物,因為它們的根部有根瘤菌,可以幫助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植物可汲收的氮營養,從而令泥土更肥沃。
雜草應該完全清除嗎?這個問題有多種不同說法;有人覺得雜草會搶去農作物本身的營養,也有人覺得雜草的存在可以促進泥土健康。
有修復農田的事例顯示,若果泥土本身的微生物網強,農作物可與泥土產生較緊密的連結。因此,在農作物旁生長的雜草,是不會搶去作物的主導地位。
其實雜草是多樣性植物的一種,當然過量地生長,的確會影響農作物。但若在休耕期,利用雜草作為維持泥土生命力,也是一種好方法。因為泥土最怕的是直接受到太陽的直射,這樣會破壞當中的微生物生態。另一個處理雜草的方法,就是把他們割下成為乾草,作為覆蓋物(mulch)鋪在農田上,並適當灑水,促進分解和循環。
若果是學校團體或慈善機構,可到向環保署Y-PARK登記申請領取免費木材循環木碎覆蓋物,減少雜草生長。
泥土並不單單是土地這麼簡單,而是我們與其它生物體一起生存的環境,若大家都堅持這個方向,種出可持續的健康蔬菜絕對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