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殼蟲(scale insect)是指外型像背著貝殼的小型昆蟲,它們會用針狀口器附著在葉子或莖上,吸取植物的汁液,影響植物生長。每種介殼蟲的形狀、顏色和大小都不同,像盾介殼蟲有堅硬的外殼保護,它們會分泌出一層蠟質的外殼,形成類似頭盔的外殼,而粉介殼蟲則沒有殼,而是被一層蠟粉覆蓋著。它們的生活方式也很多元化,有些種類能四處走動,有些則會附在枝條上,硬硬的一粒,不仔細看也未必能察覺它們原來是昆蟲。它們可以侵襲數百種不同的植物,但最常見的是在無花果和蕨類植物上。
介殼蟲有很多品種,但普遍可分為兩大類:盾介殼蟲和軟介殼蟲。盾介殼蟲(Armored Scale)身上有一層堅硬的外殼,一般難以被察覺,因為牠們不太像昆蟲,看起來像一個凸起的組織,如蕨類介殼蟲、仙人掌介殼蟲等。軟介殼蟲(Soft Scale)外殼較柔軟,常與身體連為一體,外觀比較圓滑或半球狀,包括半球形介殼蟲、黑介殼蟲、尼格拉介殼蟲、棕色軟介殼蟲等。軟介殼蟲會分泌大量蜜露,導致植物表面黏黏的,可以引起煙黴病。
介殼蟲喜歡通風不良的環境,常在戶外植物移入室內時被帶入,在夏天時,有些人會把植物搬到室外晒太陽,但秋冬搬回室內前,如果不仔細檢查或清潔,就可能把在戶外沾上的介殼蟲也帶回來。另外就是是從新購買回來的盆栽中帶回家,很多人買新植物時沒有察覺植物上已經有介殼蟲。如果重複使用盆栽土壤,也要徹底做好土壤消毒,否則介殼蟲的卵可能藏在土壤中,並感染新的盆栽。
雖然少數的介殼蟲不會對植物造成太大傷害,但大量的介殼蟲會削弱植物。某些類型的介殼蟲吸取植物汁液後,會將多餘的汁液以「蜜露」形式排出。蜜露本身對植物無害,但可以引致煙黴病。煙黴菌是一種黑色真菌,生長在有蜜露的葉片上,當葉片被覆蓋,除了影響植物外觀,還會阻礙光合作用。受介殼蟲感染的植物會有葉片發黃、矮小、枯萎和變形等徵狀。
介殼蟲的侵襲跡象很容易發現。受害的葉子或莖可能會變弱並稍微變黃,並且常會在植物下面的桌子或地板上發現粘稠的物質。這是介殼蟲在吸取植物汁液時排出的蜜露。大多數介殼蟲都會在莖或葉的背面,尤其是靠近中央葉脈的位置發現。它們可能是棕色、灰色或黑色的斑點,通常呈扁平的圓盤形。
介殼蟲是其中一種令人很頭疼的蟲害,因為它們全身被厚殼或蠟粉包著,就算使用藥劑也很難見效。所以最易處理是未長出厚殼的幼蟲時期,通常在4-7月出現,此時使用肥皂水和園藝油都很見效。
防治這種害蟲的最佳方法是對將進入室內的植物進行徹底清潔,特別是夏天在戶外的蕨類或無花果植物。將植物移入室內前一至兩週,用殺蟲肥皂水進行沖洗。由於某些蕨類植物對肥皂製敏感,因此在處理整個植物前可先對一小塊葉片進行測試。若發現室內植物上有介殼蟲,首先可以嘗試用沾有溫水和肥皂水的軟布或牙刷手動清潔。雖然這需要不少時間,但若感染情況較輕,這方法是最有效的。之後觀察植物的情況,可在10天後再次使用肥皂水消潔,徹底清除剩下的蟲。
但對於仙人掌和其他不容易接觸的植物,可以使用沾有肥皂水或油的棉花棒來去除介殼蟲。
另一個選擇是使用園藝油,它能夠阻塞使介殼蟲窒息,應在10天後再次施用,以殺死可能逃脫第一次處理的介殼蟲。
購買新植物時,仔細檢查葉底,葉面和枝條上有沒有像貝殼型的蟲體,介殼蟲很多時候看起來都不像蟲,因此要小心觀察,有沒有棕色或灰黑的斑點。
通風不良會吸引介殼蟲,除了避免種植密度過高,也要定期修剪過於密集的枝條。
閱讀更多其它園藝文章:
©2025 版權所有 Buzztrees | 嗡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