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就像中國有鬼節一樣,在西方也有一個特別的節日–萬聖節。與鬼節不同的是,萬聖節是一個既歡樂又神秘有趣的節慶,每年十月三十一日,孩子們都迫不及待穿上各種奇特的服裝,戴上各式恐怖面具或化一個應節的妝,手上提著南瓜燈籠,準備進行到鄰居家討糖果。在大家慶祝時,可能也有興趣想知道萬聖節由來以及與南瓜燈籠的關係。但原來,最開始時人們提的並不是南瓜燈籠。
萬聖節的根源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北歐、西歐和英國的塞爾特人慶祝的薩溫節(Samhain)。根據他們的曆法,每年的11月1日是新一年的開始,也是冬季的開始,牲畜會被帶回牧場過冬。在薩溫節期間,他們相信已故的人的靈魂會返回家中,而那一年逝世的人則被認為會前往另一個世界。新年除夕(10月31日),則被視為生死相接的重要日子。在這天,塞爾特人的祭司會提著白蘿蔔燈籠,在夜晚逐家叩門,領取供奉的食物。
他們相信燈籠中寄宿的精靈會幫助他們。如果居民拒絕提供食物,就可能招致詛咒。這樣的風俗一直流傳至今,也成為了孩子們在萬聖節時進行「trick-or-treat」(不給糖果就搗蛋)遊戲的原始模式,只是當時人們提著的是白蘿蔔,並不是南瓜。
由於塞爾特人害怕在10月31日會遇到鬼魂,所以如果他們不得不外出,就會戴上面具,假裝成鬼魂,希望這樣鬼魂就不會來傷害他們。同時,他們也會透過神聖的火焰燃燒祭品,這樣一來好鬼會被召喚,而惡鬼會被驅散,他們也祈求得到保護。
直到公元7世紀,教宗聖博尼法斯四世訂立了諸聖節(All Saints’ Day),定於11月1日。諸聖節前夕成為一個神聖的夜晚,因此形成了萬聖節(Halloween)。中世紀末期時,世俗與神聖的日子已經慢慢融合。在19世紀中葉,隨著許多移民,包括愛爾蘭人,開始前往北美洲,他們帶來了萬聖節的習俗,19世紀末,美國開始將萬聖節打造成更加關於社區和鄰里聚會的節日,而不再只是關於幽靈、惡作劇和巫術。如今,萬聖節派對成為慶祝這一天的最普遍方式,已很少具有宗教色彩。派對以遊戲、當季食物和節日服裝為重點,並成為北美洲主要節日之一,尤其受到兒童的歡迎,是一個幽默與娛樂的節日。
我們熟悉的南瓜燈籠也稱傑克燈籠,它源自愛爾蘭的傳說。從前有個叫傑克的人,他極為吝嗇,而且很愛喝酒和說謊。有一天在酒吧,他遇到了魔鬼的化身。傑克一眼就認出了他,並邀請魔鬼一起喝酒。
喝完酒後,小氣的傑克卻不想付錢,於是他騙魔鬼變成一枚硬幣。當魔鬼變身後,傑克立刻將硬幣藏在有十字架項鍊的衣袋裡,以防魔鬼恢復原形。魔鬼感到非常痛苦,於是向傑克承諾不會報復,同時也保證傑克死後不會被送入地獄。於是,傑克才放走了魔鬼。
然而,當傑克去世後,由於他的吝嗇和愛說謊,他被拒絕進入天堂,而魔鬼又答應不會讓他下地獄。因此,傑克的靈魂無處可去。最後,魔鬼讓他的靈魂在黑夜中漂泊,僅給予一根燃燒的蠟燭作為引導。於是,傑克的靈魂就將蠟燭放進挖空的白蘿蔔中,繼續在人間嚇人。
這就是傑克南瓜燈籠的傳說。最初,傑克燈籠並不是用南瓜製作的,而是用白蘿蔔。因為在歐洲,白蘿蔔、馬鈴薯或紅菜頭更為常見,所以人們把這些蔬菜挖空後放上蠟燭,製成燈籠。當這個節日傳入北美洲後,因為南瓜更加普及,因此南瓜取代了蘿蔔等材料,並廣泛流傳開去。
萬聖節從前是一個充滿神秘、魔法和迷信的節日。從前人們會儘量避免打破鏡子、走在有裂痕的路上或走在梯子下,避免不幸。更有趣的是,當時許多儀式都與幫助年輕女子確定未來丈夫有關。
在18世紀的愛爾蘭,媒婚的廚師可能會在萬聖節之夜在薯蓉中藏下一枚戒指,希望能為找到它的食客帶來真愛。
在蘇格蘭,若女子有多於一個求婚者,她們會於萬聖節時尋找占卜師,占卜師會建議女子為她每一個求婚者選取一顆榛子,然後將這些榛子扔進壁爐。燃燒成灰而沒有爆裂的那顆榛子,據說就是代表了女子的未來丈夫。
另一個故事是,年輕女子將蘋果皮向後扔,希望蘋果皮能在地板上掉落成她未來丈夫的名字;如果她在萬聖節之夜睡覺前吃一種由核桃、榛子和肉豆蔻製成的糖漿,她將夢到她的未來丈夫。
在一些萬聖節派對上,第一個在尋找板栗過程中發現板栗刺的客人將是第一個結婚的人。
當然,不論我們是尋求戀愛建議還是試圖避免厄運,這些萬聖節的特色習俗都是流傳於早期塞爾特人對“靈魂”的敬畏。這個節日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多元,認識它背後神秘和獨特的文化元素也許會使我們在慶祝時更深刻。
閱讀更多其它園藝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