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盆景最早出現於19世紀的英國,意思是指把植物放在一個細小透明的容器內。它誕生的背景是來自於1829年的一位植物學家 Nathaniel Bagshaw Ward, 他喜歡收藏不同國家的植物。有一次他從加勒比海小島帶回來的蕨類植物,因不適應倫敦乾燥的天氣而在庭院慢慢枯萎,正當煩惱之際,他發現在一個玻璃瓶子內的泥土居然有蕨類孢子發芽。於是就忽發奇想,開始測試在玻璃容器內放入泥土,並嘗試種植蕨類植物。沒想到居然在不用特別照顧的情況下,蕨類植物仍能不斷生長。於是這種能夠讓植物自行生長的玻璃小景觀被稱為「華德箱」( Wardian case),這就是玻璃盆景 (Terrarium) 的起源。
這個設計對後來英國的植物採集有非常大的貢獻,因為以後的植物採集家可以直接從世界各地將當地的植物活生生地運回英國了。Terra 在拉丁文中表示陸地和地球,而 arium 則表示場所及地點,所以Terrarium 一字就代表玻璃盆景。
玻璃盆景通常分為封閉型和開放型兩種。
有蓋子的就是封閉型。密閉的容器內會有水蒸氣循環,所以不需要頻繁地給水,就算擺着不怎麼管,植物也會自行生長。這不但可以防止昆蟲進出,植物的葉片又可以隨時於潤澤的環境下。
但封閉型的壞處是有一些苔蘚品種在封閉環境下會生長不良、生長遲緩、長得徙長凌亂、或甚至長出很多假根。因此選擇適當的植物品種是十分重要。另外,封閉型盆景如果放在陽光下直射到的地方,瓶中的植物很容易被焗死。
水分💧
苔蘚主要由葉片吸收水分,所以可以用噴霧方式給他們補水。一般來說,每2-3星期噴一次水就足夠。如果你的盆景是有蓋容器,水份不容易蒸發而散失,所以幾乎沒有什麼必要澆水。特別是附有橡膠條圈的容器就算幾個月不澆水也不會變乾。由於所有苔蘚都是非常不耐悶熱,所以要避免在中午澆水,特別是在夏天正午,苔蘚會因水溫快速上升而枯萎,最好的灑水時間是早上或傍晚。
陽光☀️
很多人以為苔蘚適合生長在陰暗的地方。他們的確不能受到陽光直射,但其實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擺放位置最好在室內有散射光,但陽光不會直射到的明亮地方。有蓋的盆景內部容易悶熱,如果放在陽光直射處,容器長期處於高溫悶熱狀態,令苔蘚焗死。那什麼才是適合的光度呢?標準大概是日間光度可以足夠看書的程度就可以。環境越明亮,苔蘚會長得越漂亮。
如果種植位置比較陰暗,可以配以燈光輔助照明。使用一般常見的燈就可以。但要注意,由於燈泡可能會發熱,所以需與苔蘚保持一定距離以免悶熱。
溫度🌡️
夏天悶熱時,最好移至陰涼的地方,不要超過攝氏35度。
顧名思義,開放型盆景就是沒有蓋,但有透氣孔的容器盆景。由於開放型盆景採用貼近自然的方式培育植物,所以可以欣賞到苔蘚原有的樣貌。它適合各種各樣的苔蘚植物,加上打開的瓶口令內裡不容易悶熱,所以可以選擇擺放的位置較多。
壞處是容易乾燥,因為水會從開放口中蒸發得很快,所以給水量和頻率都需要更多。另外在剛剛開始種植時,由於水份不足,苔蘚未穩定下來時,葉尖容易受損,很多時會令人以為不夠水份,再過量澆水,使其適得其反。因此,開放型盆景比較適合有經驗的種植者。
水份💧
由於瓶口打開令水分蒸發量較高,除了用噴霧補水外,還可以使用長嘴澆水壼加水到泥中。通常每天早晚各向葉面噴水1次,一星期澆水一至兩次。另外還要觀察苔蘚或植物乾燥的情況。有些苔蘚乾燥時會將葉尖收縮或捲起成扭曲的狀態,這樣就是提醒你需要為他們補水了。
如果要短期出門,可以將容器封上保鮮紙或膠袋,在保鮮紙或膠袋篤幾個小孔,然後放在陰涼位置。預先給予充足的水份,就大概可以撐到10天。
陽光☀️
開放型盆景比封閉型可以放在較多光照的地方,在擺放地點方面限制較少。
溫度🌡️
夏天悶熱時,最好將之移至陰涼的地方,令瓶內温度不超過攝氏35度。
植料通常置於盆底,用作疏水透氣及供苔蘚生長之用。一般我們會用:
把不同粗幼的植料混合起來就可以一邊讓植物根部附著,一邊疏水儲水,混合材料到接近耳垂的柔軟度就可以,例如:
泥炭土:赤玉土:河砂 =6:3:1
苔蘚類 (適用於封閉型盆景)
植物類 (適用於封閉型盆景)
苔蘚類 (適用於開放型盆景)
植物類 (適用於開放型盆景)
閱讀更多:
©2025 版權所有 Buzztrees | 嗡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