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知識】如何輕鬆打造出土壤團粒結構?植物原來會圈養微生物!

土壤團粒結構或土壤團粒化常常在有機栽種時會被提到,但究竟這是怎麼樣的一個概念?看似複雜的專業名詞,背後的原理原來十分簡單。

在了解團粒化結構前,先說說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在幾十億年前,最初有了岩石,然後經過雨水風化。岩石慢慢分解,水份逐漸累積,然後長出苔蘚和植物,昆蟲其後出現植物🍂和昆蟲🐛死亡(我們稱為有機物)後被分解成為植物的營養素氮、磷、鉀及其他礦物質元素。含有這些元素的黏土就是我們所說的泥土土壤。

土壤由岩石、腐殖質、空氣和水組成。最適合種植植物的土壤是含有大量腐殖質、水和空氣的土壤,如森林。

嗡嗡樹-如何輕鬆打造出土壤團粒結構?

團粒化結構

有機物的分解過程其實是由土壤中的小動物及微生物來進行的。當中亦有線蟲,蚯蚓等等不同的小動物。這些微生物當中,大部份是喜歡空氣流通的好氧性微生物,當然亦有即使沒有空氣也能生存的厭氧性微生物。分解過程需要很多空氣,這就是為什麼,有時我們的盆栽若淋水💦過多,趕走了泥土中的空氣💨,不只植物的根係無法呼吸,連帶泥土中的微生物都會因為缺氧而死亡。

所以,所謂的「團粒化結構土壤」就是形容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氣和補水能力; 能夠讓土壤中的小動物行動自如,擁有空間的結構。

文章開頭同大家提及過,土壤指黏土附着不同的元素和礦物質。其實黏土本身是帶有負電荷,而很多元素都帶有正電荷➕➖,所以兩者可以互相結合。可以想像成,一顆圓圓🟤的小黏土,被不同的元素分子擁抱着,於是很多個小團粒中間就會有空間,而這些空隙就是微生物和植物🌱根部的居所。擁有良好的顆粒塊狀結構泥土,對於有機耕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植物能在這透氣和補水力強的土壤中生長得健康。

植物原來會圈養微生物😯!?

一般雙子葉植物🌱都會有主根和側根;主主要是負責向土壤下伸展,尋找地下水。而側根會向左右長出很多的細根。大量的微生物聚集於細根的根尖。不說你可能不知道,這些微生物都是植物特地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圈養的。情況就像是,我們先養家禽🐓要補充自己的營養一樣。真的很神奇吧?

植物會透過光合作用☀️,將產生出來的一部分糖透過根尖輸送給居住在附近的微生物而微生物則會幫助植物吸收不同的礦物元素。他們就這樣維持着一種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

和植物的共生菌非常多,較多人知道的是根瘤菌內生菌;根瘤菌於豆科植物的根部內生長,為植物固定空氣中的氮。而內生菌也有保護植物、令它免受病原菌🧛🏼‍♀️入侵。還有一種葉表微生物,當被昆蟲咬時,它會聯同植物的葉片🍀釋出毒素,或是向附近的葉片發出警告訊號⚠️。換言之,增加這些微生物的數量,就等於天然地幫助植物健康成長。

如何輕鬆打造腐植質含量多的團粒化土壤?

要自行打造出營養豐富的堆肥其實十分簡單!

一般有機物的分解過程,均需經過不同生物的參與。由巨大的物質漸漸變成微小可供吸收的營養。最初昆蟲🪱會食用有機物(例如:枯葉、較細小的生物殘骸),然後轉化成糞便排到泥土中。有機物變小碎屑後,再由細菌(放線菌、絲狀菌、酵母菌、乳酸菌)繼續分解成礦物質和纖維。

因此,若想天然地打造出有機含量高的堆肥,便可嘗試在幼的樹枝上加上落葉,再於上面澆水,最後舖上米糠保溫🔥。因為米糠上有酵母菌和乳酸菌,他們發酵時會提升堆肥的溫度,若溫度🌡處於20至50度之間的狀態,便可以增加「枯草桿菌」這類微生物的分解速度。

要注意的地方是,在堆肥的最初期,絲狀菌(即是黴菌)會出現;絲狀菌不單會分解枯葉,還同時能分解活生生的植物枝條及根部,這樣會對植物的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在製作堆肥時,應遠離田間進行。待絲狀菌消失後才使用會比較好。

閱讀更多:

Buzztrees | 嗡嗡樹

香港園藝花藝服務配對平台。

©2023 - 2024 版權所有 Buzztrees | 嗡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