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植物生長的必要要素有空氣、水、陽光和土壤。空氣給予氧氣和二氧化碳,而水就是植物體內很多化學作用不能缺少的成分,水亦透過蒸騰作用帶動植物營養的吸收等。
太陽光的能量啟動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可以讓植物使用的營養。
這個神奇的自製食物過程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邊進行中。生長中的植物都需要 17 種基本元素,其中14 種通過土壤被植物吸收,其餘 3 種(碳、氧、氫)來自空氣和水。而我們今天談的是植物生長最重要的元素氮磷鉀和8種微量元素。
植物在合成細胞時所需要的養分,主要是由土壤來提供。當我們了解到基本原理後,就可以知道有什麼是不能讓植物缺乏的必要元素,從而避免過度令土壤疲乏。
氮磷鉀是種植農夫們經常用到的元素組合,他們是植物大量使用的元素,所以也稱為多量元素。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多肥料的配方都是針對這三種元素的不同比例來調配了。
一般在自然界,如果土壤有良好的微生物和昆蟲多樣性,這些多量元素是可以不停循環,補足泥土肥沃度。但往往當我們在田間進行割草,或使用除草劑、農藥時,會間接造成蟲子死亡,便會阻斷這些元素的供給來源。因為雜草、植物碎片和昆蟲如果從中消失,就會造成氮、磷、鉀的循環中斷,結果就必須要靠人工補給來補充這些元素。所以近年來比較興起的一種自然栽培農法,就是以最低限度的除草和除蟲作業,來讓土壤自行維持養分充足的狀態。
除了上面我們討論過的大量元素,有一些礦物質,我們稱為微量元素,也是對植物必要的生長條件。礦物質主要是金屬系的元素,而這些元素很多時也存在於草木當中。只要是健康成長的植物,他們也有足夠的礦物質,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並循環到土壤中。許多在田間作業都會施用過多的氮、磷、鉀肥料,使微量元素的相對比例下降,最後使土壤礦物質比例失衡。主要的八款微量元素有鐵(Fe) 、銅(Cu) 、 錳(Mn)、硼(B) 、鋅(Zn) 、鉬(Mo) 、氯(Cl) 、鎳 (Ni)。它們在電子流動和酶(Enzyme)合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微量元素的失衡(過多或過少),可以引起種植障礙,植物抵抗力變差,和作物質素下降,無法順利成長等等。
燃燒枯萎的植物,就能去除植物中的氮和氧氣,留下金屬元素,所以有農家會把燃燒後的草木灰落到土壤中,提供更多的礦物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