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山上的泥土,明明沒有人持續施肥,植物和樹木卻每年都生長茂盛,而且還能種出很多不同種類的作物,微生物也十分活躍。這是天然的堆肥過程,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就是學習自然界循環而建立的人為技術。
所謂「堆肥」,其實是指以人為的方式在一定的溫度、水分、空氣等條件下,調控打造出適合微生物活動的環境,透過微生物把落葉、雜草、生廚餘、糞便等等的有機物,分解為熟成、穩定並可讓植物吸收的營養物質的過程。亦即是營養循環的過程。
一般需要長時間在大自然形成的循環,經過控制條件下,只需數個月到一年的時間堆積就可以成熟,並投放在農田使用。要做到成功的有機耕種,肥沃的泥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那麼堆肥和肥料是一樣嗎?它們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雖然他們都是用作種植時混入泥土中使用,但他們的作用其實並不一樣。
打個比喻,堆肥就像是良好的飲食習慣;為你的健康身體長期而緩慢地打好強健的基礎,而肥料更似是維他命丸等即時補充劑。
堆肥的原理就是利用微生物天然的分解能力,把各種堆肥的材料(例如廚餘、雜草、落葉等等)的大物質分解成較小份子養分以便植物吸收。過程中,我們需要控制好四個主要元素:分別是碳、氮、氧氣和水份。
微生物和細菌生長需要碳和氮; 碳主要用來提供他們生長和生存的能量,氮則用作轉化成蛋白質,讓他們生長。這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碳氮比」(C:N Ratio)。兩種營養的提供需要均衡; 如果碳太多而氮不夠,微生物則不夠蛋白質來生長,以致發酵過程緩慢,但如果太多氮,就會釋放出有臭味的阿摩尼亞,對環境造成污染。
閱讀更多: